Monday, December 05, 2005

民主算式

  昨天參加了遊行,略盡了公民的責任。 遊行既畢,各方隨即數字紛陳。




主辦單位民間人權陣線聲稱有25萬人參加了昨日的遊行,《明報》委託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系高級講師葉兆輝,以及衛星圖片分析專家李偉鵬統計遊行人數,前者估計有7.2萬人,後者估計約9.2萬人,警方則稱有6.3萬人。(摘自明報)



  老實說,我不太相信主辦單位所說的數字(25萬)。以一非常粗略的方式來計算的話:遊行隊伍三時許出發,五時抵終點,即約兩小時人龍才「鋪滿」全條遊行路線。我們假設之後的人也是兩小時走畢全程.那麼由五時至七時止,另一堆遊行人士才會「鋪滿」全條路線。遊行於八時左右結束,七時至八時這一小時的遊行人士,應可鋪滿「半條」遊行路線。如果我們知道由維園到政府總部的遊行路面要由幾多人才可以「鋪滿」的話,那麼就可以粗略算出遊行人數,即:



鋪滿路面的人數 x 2.5 次 = 遊行總人數



  這計法當然有很多漏洞,譬如鋪滿路面的人數視乎「人口密度」而可有很大變化,遊行早段的「人口密度」通常會很高,而後段則疏疏落落;又譬如遊行的速度於早段和後段也會有不同;但這計法至少可以對人數有一粗略的估算。

  如果民陣的數字正確,即10萬人才可以鋪滿整條遊行路線。我認為,如果六條行車線全開的話,十萬人還可算是個合理的數字,但以昨天的情況來看,實在有誇大之嫌.....我不覺得數字很重要,但實在不喜歡任何人誇大其詞。


  對於在香港爭取universal suffrage,我覺得是不用有任何思想掙扎的。但今年MA課的「儒家與現代生活」,授課老師以及課堂中所閱讀的文獻卻對「自由主義式的民主」有很多批評。這有點令我困擾,因此打算以此作為此課的期終論文題目,近來天天都在讀相關的文章。自由主義將人視為atomic self,令「個人主義」在社會上大行其道,確是有它的問題,但一向以來我的想法都是:代議政制式民主縱使有很多缺憾,可是比起其他政治制度,它卻已是最好的一個,因為「民主」差到極只是民粹主義,「衰極有個譜」,但其他政制差到極的話,卻會成為專制獨裁,世界各國的共產政權就是很好的示範.......



  以下內容摘自in-media上馬家輝的文章(明報2005-11-29) ,正好講出了我的心聲:



  普選之作為普世價值,真正意義在於跨越了時間和地域限度,任何一個敢於自稱開明理性的社會皆須以此作為最基礎的公民權利,若真有時間,它必然是now;若真有地域,它必然是here。不分年齡種族,普選應是一切的起點。是的,普選是普世價值,是現代社會經歷痛苦折騰而沉澱出來的一種文明結晶;普選是現代社會政治運作的唯一選項,不應被濃縮轉移為時間、年齡、年份的工具計算;普選是政治哲學的深層底蘊,並非經濟投資的回報計算。當巴黎、倫敦、東京、曼谷、首爾、台北、台中、高雄、台南……的市民都可以透過普選來決定誰來擔任自己政府的最高領導,並且不是到了昨天才有這項權利,號稱「亞洲國際都會」的香港怎有面目奢談自己的優勢?香港人怎可能再甘於自縛?

1 comment:

Anonymous said...

別忘了,近來,連阿富汗和依拉克都有普選了.